返回

第二百三十六章 宣室议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二百三十六章 宣室议政 (第3/3页)

了诸侯王。

    就是让世人明白,看吧,朕不稀罕淮南国那三郡之地,刘长身死,皆是因其咎由自取。而且其即便造反了,还是朕舌战群臣,保住了刘长的命,自己也只是命人将他押解到蜀郡看管起来,他自己不愿吃饭饿死的,怪谁??

    天子刘启也是如此,起初,得知刘遂之罪责之后,更是不愿追究之,皆是朝臣们“死谏”,逼迫自己,自己才不得已如此的,朕的本意可不是如此。

    当然,如此铲除了障碍物,到最后,还让别人说不出什么来。

    朝臣们听了窦老太太的话,却是面面相觑,太后的意思这是不赞同立赵王。

    然窦太后给的理由,的确也是让人难以反驳,天子刘启的诸多子嗣中,年纪最大的就要属太子刘荣了。

    然如今,太子都还未及冠,其余皇子那年纪就更小了。

    祖母心疼自己的孙子,不想让孙子到一个随时可能面临匈奴袭扰的诸侯国去,却也说的过去。

    不等朝臣们说过,天子刘启先是接了一句:“太后所言,也的确如此,是朕考虑不周了”。

    朝臣们,当然是听出了陛下这是什么意思,陛下已然同意了太后适才之所言。

    当即,整个宣室殿中风向大变,反对再立赵王的呼声,立即便是反超了。

    接着便有人言道:“圣明无过于陛下,此时的确不是再立赵王之时”。

    而跪坐在一侧的刘荣也是不得不感慨,老爹这一手玩儿的,的确是让人防不胜防。

    看来我还是要向老爹学习,将来也要把这硬,立牌坊的绝技,发扬光大,刘荣心中是止不住地yy道。

    ………………………………………………………………………

    此事议论完了,朝臣们,皆是以为当已无事矣,过不了多久,或许便要散朝了。

    而接下来,天子刘启便又言道:“此事言毕,朕却还有一事,要告知诸卿”。

    言毕,看了一眼,跪坐一侧的刘荣,天子刘启又说了一句:“此事,事关太子!”。

    听闻陛下所言,事关太子,在场之人,自然也是将目光集中在了刘荣身上。

    内心皆是在盘算,太子又做了什么事,难道是太子监国之时,做了什么触怒了陛下。

    正在这些人臆想之时,天子刘启又道:“前些时日,皇后常常与朕提起无子之事,朕自然是有些心生怜悯,固此,便决意,过继一子与皇后。

    如今诸多皇子之中,只有太子尚在长安,今日太后亦在宣室之中,朕便决意,将太子过继到皇后的名下”。

    此言一出,整个宣室殿,瞬间变安静了下来,俨然,这信息量简直是太大了,令众多朝臣皆是瞠目结舌。

    陛下这竟然是要将太子过继给皇后……

    皇后身为天子的配偶,本来就是天子所有子嗣的嫡母,虽然汉家还没有过,将太子过继的先例,但是在礼法之上,是说的通的。

    且刘荣的生母栗姬,此时已死,做成此事,那便更加容易了。

    于情于理,朝臣们,完全是找不出来任何的反驳理由的。

    且看陛下那斩钉截铁的样子,俨然也允许任何人有不同的意见。

    紧接着,这朝堂之上便是传言道。

    “陛下圣明!”。

    “陛下圣明!”。

    ………………………………

    “太子可愿意?”,天子刘启又问。

    当即刘荣便是跪地行拜礼言道:“回父皇的话,皇后仁德贤惠,儿臣自然愿意”。

    只是……只是…………”。

    见刘荣支支吾吾的,天子刘启说道:“只是如何?”。

    “此事儿臣还要到阳陵去拜祭,禀报母亲在天之灵”。

    刘荣深知,身在一个有神论者的时代,这种戏码还是要做足的。

    如此,得到了亡故母亲的“同意”,此事自然是更加容易行事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