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商丘成 (第2/3页)
惠及富二代的,虽然商贾很低,但是这些帝王们还是想到了这些富人。
涉及到富人的选官制度叫做赀补。这个赀等同于资。
大汉的制度,身价不足十万不得为吏,不足五百万不得为官。本来想的是有钱人不会贪污,结果变成了有钱就可以当官。
还有贩卖爵位,这还不算过分,等汉武帝没钱了,这家伙就要开始一项伟大的制度,祸害中国两千年的制度,卖官。
因为各种各样的制度,大汉这才有十万官吏,这些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刘彻不缺官吏,缺的是能够当官为吏的人才。
十万官吏里面九成半都是庸碌无为之人,这些人刘彻能把他们放到匈奴边上去?能当到开辟的新疆土上面去?
功臣要酬劳,故有袭爵;高官要笼络,故有荫子;遭遇天灾或者开支太大,便只好赀补、卖官、鬻爵。
张远想的要给太学学子中通过考核的弄成大汉的储备官吏。
储备官是补郎,储备吏为补吏。
张远为什么要这个底气,因为这就是太学建成之后的制度,现在张远只不过把这个人数放大了很多很多倍。
要是没有张远,往后太学也会走考试的路子。
毕业考试成绩优异的入宫为郎,成绩合格的外放为吏。
大汉往后有四科取士。
德行,看道德品质;明经,看学术水平;明法,看法律知识;治剧,看执政能力。
张远想象的太学便依照这四科来进行,要是真的能够推行开来,形成庞大的规模,太学学子出身为官的占据大汉官吏达百分之五十以上,张远就认为自己创立的太学不比科举制度差。
想到这里,张远有些想念公孙弘了。
那老家伙之所以吃得开,便是因为这货在外人眼里德才兼备,文武双全,既懂政治又懂业务。
要是把公孙弘弄来当副手,绝对要比张远一个人撑着发展的快的多。
可是这老家伙现在估计看不上太学这一亩三分地了。
“诸位还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要是没有,今日就这样了,回去把我说的拟成章程送到我这里来。”
张远的目标太大,想的也太多,底下的官吏还需要消化消化,不过张远已经定下了大方向,至于细节就交给下面的人去办。
其实张远没有自己拟定章程规矩的原因,是因为他不知道怎么拟定,也不知道怎么把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官方语言。
这才开会把想法都说出来,让下面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