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定章程 (第2/3页)
是科举与书院、官学之间的结合体。
在这个时候是改变选拔制度的时机之一,不能说是最好的时候,最好的时候应该在汉文帝的时候,那个时候察举制才刚刚露出苗头。
也就是举贤良方正。
这个时候大汉的举荐制度才刚刚开始施行,因为大汉处在到处拓张的阶段,举荐制度并不能够满足刘彻的要求。
太学这个时候要是能够展现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说不定能够与察举制并立成为大汉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至于彻底推翻举荐制度,张远没有想过这回事。
推翻举荐制度等同于站到了大汉所有勋贵的对立面。
即便是在现代社会,大家都说高考是唯一的上升途径,就真的如此么?
科举制度发展了一千多年都没有彻底的磨灭举荐制度,张远不觉得自己能做到。
总得给那些大人物的亲戚后代留个当官的途径吧,小人物能有一条路晋升就不错了。
张远在当初太学初办之时,为什么会要一块学田,其目的就在于为了在日后太学不会在经费的方面受到他人掣肘。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现在太学便是在逆势而为,将来遇到的困难很多,张远在一开始就少掉了一个大麻烦,算得上是一件好事。
“首先将太学的考核制度确定,重新划分标准。
以往是部分人完不成标准就把他们都赶走,现在不了。
回头我会再确立一个标准,达到标准的太学学子,我们举荐他们为备用的官吏。
没有达到标准的太学学子也不勒令退学,但是举荐名单没有他们的,也就是说他们将来不能够通过太学为官。
其次各地官学也确定考核制度,达到标准的可以升入太学,入太学学习。
没有达到标准的,三年期过后,他们爱去哪去哪。
另外严格划定年龄户籍限制。
入官学者必须要有户口,这样我们可以从官府中抽调他们的资料确定他们的年龄。
已经进入官学太学中的学子不算,往后年龄达十六岁的,同时达到考核标准的可升入太学。
郡县一级官学收人标准为十三岁,再往下便为蒙学。
各郡县可自行招收学子,只要年龄到了便可以入学。
然后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你们这段时间必须要做的事情,确定太学还有各地官学的学科课本。
太学可以不作变动,但是各地官学要更简单一些,也都从儒学经典之中选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