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5章 书记的抉择 (第3/3页)
陈铭面对镜头,从容不迫。
“宋记者,首先我要纠正一点。做出预警的不是我个人,而是科学。”
他顿了顿,声音清晰而有力。
“我只是在整理资料时,恰好看到省农业大学张建国教授课题组,关于极端对流天气的最新研究报告。报告中提到的气象模型,与清溪镇当时的天气状况高度吻合。我做的,只是将这份科研成果,及时的传递给了最需要它的一线。”
一句话,就把功劳从个人玄学,推给了“科学”和“大学教授”,显得有理有据,又无比谦虚。
“其次,真正把预警落到实处的,是红星村的李大山老支书。”陈铭继续说道,“是他,在大部分人都不理解的情况下,凭借着一个老党员的担当和对村民负责的精神,果断采取了行动。没有他的执行力,再好的预警也是一句空话。”
这一下,又把功劳分给了基层干部,体现了对老同志的尊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陈铭的目光透过镜头,仿佛看到了正在办公室里关注着这一切的周正雄,“我们之所以能临危不乱,是因为有镇党委和镇政府的坚强领导。正是周书记一再强调的‘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工作方针,才是我敢于上报,并且最终能取得一点成果的根本底气。”
滴水不漏。
格局宏大。
宋佳彻底愣住了。
她采访过无数急于邀功的干部,见过无数夸夸其谈的所谓“能人”,却从未见过像陈铭这样的。
他明明是最大的功臣,却三言两语之间,将功劳分给了科学、基层和领导,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执行者”和“传递者”的普通位置上。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谦虚了,这是一种炉火纯青的政治艺术!
这个年轻人,绝对不简单!
宋佳的眼中,第一次对采访对象产生了浓厚的,超越职业范畴的兴趣。
采访结束后,摄像机关掉,宋佳主动走到陈铭面前,递上了一张名片。
“陈铭同志,今天听你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她的语气真诚了许多,“名片你收好,以后有机会,我还想就‘新时期农村建设’这个课题,多向你请教。”
这是专业上的认可,也是人脉的初步建立。
陈铭接过名片,点了点头:“随时欢迎。”
当他送走电视台的车,重新回到综合办时。
发现办公室里的气氛已经彻底变了。
那些曾经对他冷嘲热讽的同事,此刻看他的眼神,充满了敬畏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讨好。
马国强的办公桌前,空无一人。
而陈铭自己的办公桌,已经被挪到了一个靠着窗户,阳光最明亮的位置。
桌上,还多了一盆崭新的绿萝,叶片在阳光下闪着翠绿的光。
这是周正雄无声的补偿,也是一种公开的安抚。
更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宣告着他陈铭,在清溪镇政府的地位,从今天起,彻底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