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和英资的较量 (第2/3页)
威廉佩利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西装,“给你三天时间考虑,要么接受条件,要么……等着星光行变成‘烂尾楼’。”
走出置地总部,寒风迎面吹来。霍英栋裹紧大衣,却觉得浑身发冷。
他抬头看向中环的高楼,英资公司的招牌在阳光下刺眼——从朝鲜战争时被美国列入黑名单,到如今星光行被打压,他忽然意识到,华人商人在香港的生存空间,从来都是被英资攥在手里。
“不能认输。”他咬着牙,从口袋里摸出那张烫金的名片——“陈光良”三个字,此刻成了他唯一的希望。
霍英栋反复看着陈光良的名片,名片保存得很好。他想起那天,陈光良在一群西装革履的英资商人中格外显眼,却敢直言“环球航运的油轮,未来要走遍全球”“华人也能称霸海上”,那份底气,让他印象深刻。
“要不要打这个电话?”
他犹豫着,手指悬在老式拨号电话机上方。
他不知道陈光良是否愿意接盘——毕竟星光行沾着“英美施压”的麻烦,‘陈爵士’虽然位高权重,但未必愿意蹚这趟浑水。
“试试吧。”他深吸一口气,拨通了名片上的号码。
电话响了三声,那边传来陈光良沉稳的声音:“喂,哪位?”
“陈生,我是霍英栋。”霍英栋的声音有些发紧,“有件事,想跟您聊聊——关于星光行的……”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传来陈光良温和的声音:“霍生,别着急,慢慢说。我对星光行,也有些了解。”
霍英栋握着听筒,忽然觉得眼眶发热。在被英资逼到墙角、被股东委婉拒绝后,这句“慢慢说”,竟成了他连日来听到的最温暖的话。他定了定神,开始讲述星光行的困境——从租予中艺被施压,到租客退租,再到置地的苛刻条件,每一句话,都带着他这些天的挣扎与不甘。
“我知道这是个麻烦,但星光行的地段,是真的好。”霍英栋最后说,声音里带着一丝期待,“陈生,长实……有没有兴趣,接下这栋楼?”
电话那头,陈光良的声音传来:“霍生,明天上午,我在长实办公室等你。我们见面谈,带上星光行的资料,详细聊聊。”
霍英栋带着星光行的资料走进办公室时,陈光良正站在落地窗前,看着中环的建筑群。
见他到来,换上客气的语气。
“陈生,这是星光行的详细资料,包括股东结构、贷款情况,还有英美施压的具体条款。”霍英栋将资料放在桌上,语气带着几分忐忑,“我已经让律师去美国驻港领事馆询问,若买家是长实,星光行和我能否从黑名单中剔除——毕竟,这是我最担心的问题。”
陈光良转过身,拿起资料翻了两页,嘴角扬起一抹深意:“霍生,你放心,关于领事馆的态度,我已经提前沟通过了。”
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递给霍英栋,“这是美国领事馆昨天晚上给我的回复,明确表示‘若星光行由长实收购,你将不再列入限制名单’——我和美国的关系,还算很不错!”
不仅仅是环球航运在美国运输的贡献,更有陈光良多年来的美国政坛经营。当然,美国人最近在打仗,对香港也是颇为依赖,那自然也绕不开陈氏家族。
霍英栋接过文件,看到上面的官方印章,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接着,陈光良目光落在地图上的置地物业,语气带着坚定:“其实,我决定接盘星光行,还有一个原因——怡和在香港地产界垄断太久了,中环、尖沙咀的核心地段几乎被他们包揽,这次正好借星光行,敲一敲他们的傲气。”
霍英栋恍然大悟,原来陈光良的布局远不止“救星光行”那么简单,而是借着这场收购,正式向英资地产巨头宣战。
“那收购价格……”他试探着问。
“4300万港元,全款支付。”陈光良语气笃定,“其中 1000万用于偿还汇丰银行的贷款,剩下的 3300万按股东持股比例分配——你能拿到 825万,比置地的报价多了近 300万,其他股东也能有不错的收益。关键我们是现金!”
这个价格远超霍英栋的预期,他激动地握住陈光良的手:“陈生,多谢!”
“都是华人,互相扶持是应该的。”陈光良笑着摇头,“不过,我们要尽快签约,避免夜长梦多——置地那边,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如今他的势力,英国人只有拉拢的份,不可能为了这事和他撕破脸。
反倒是三个股东,才是不定因素。
“没问题”
约翰凯瑟克坐在主位,脸色铁青地将星光行的收购公告摔在桌上。
纸张划过红木桌面,发出刺耳的声响,会议室里的高管们都低着头,没人敢说话——长实以 4300万港元收购星光行的消息,像一颗炸弹,在英资圈炸开了锅。
“谁能告诉我,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