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
第468章 喜来登酒店收购战 (第1/3页)
洛杉矶。
亚马逊商业地产总部的会议室里,落地窗外的阳光洒在红木长桌上,将“喜来登酒店股权结构报告”映得格外清晰。
陈文锦坐在主位,指尖划过报告上“亨德森家族持股 32%”的字样,目光扫过亚马逊地产总裁安德鲁、酒店管理总裁科尔与财务总监莎拉。
他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欧内斯特亨德森先生去世后,他的家族缺少强力的接班人,这是我们入局的最佳时机。无需追求 51%控股,只要拿下亨德森家族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就能主导喜来登的发展方向——要知道,这可是一家从 1937年就扎根酒店业的老牌企业,从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的第一家改造公寓酒店起步,到如今横跨北美、欧洲的百店连锁,底蕴绝非普通酒店可比。”
安德鲁立刻点头,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语气带着对过往成绩的自信:“你说得对。而且《洛杉矶时报》上周刚刊登了我们的专题报导——从 1960年旧金山第一座‘汽车主题购物中心’开业,到如今七座购物中心覆盖北美核心城市,出租率常年稳定在 96%以上,梅西百货、蒂芙尼等品牌主动追随入驻,媒体都称我们是‘改变美国商业地产格局的力量’。有这样的口碑背书,再加上我们对喜来登历史的尊重——比如亨德森先生当年‘每一美元投入需让酒店价值增两美元’的经营哲学,亨德森家族没理由不相信我们的实力。”
他说着,将一份报纸推到陈文锦面前,头版标题格外醒目——《Allen与他的亚马逊商业帝国》,文中详细追溯了陈文锦从接手家中小额投资,到打造北美顶尖商业地产品牌的历程,还特别提到“他是首位在美拥有七座超大型购物中心的华裔企业家”。
陈文锦扫过报道,又拿起桌上一本泛黄的《喜来登发展史》,翻到 1939年那一页——当年亨德森与合伙人摩尔收购波士顿一家酒店时,因屋顶“喜来登”巨型发光招牌更换成本过高,索性将旗下所有酒店统一命名,这一偶然决策竟造就了日后的酒店传奇。
“资金来源我已经想好。”
陈文锦翻开财务报表,条理清晰地说道,“我会拿出 8000万美金注入公司,这部分是自有资金,足够覆盖收购款的六成左右;第二,以‘收购喜来登、传承百年酒店品牌’为名,向大通银行申请组合贷款——用收购喜来登的股份成作抵押,未来分红为偿还保证。争取剩下的美金贷款,利率按同期基准利率下浮 10%。要知道,喜来登 1947年就登陆纽交所,是酒店行业首批上市公司,这样的品牌信誉,银行没有理由拒绝。”
莎拉立刻补充:“我已经和大通银行初步沟通,他们对喜来登的品牌认可度很高,对我们亚马逊集团也非常信任,愿意就此担任贷款银行,并提供收购指导。”
1965年喜来登‘紧张高管在喜来登放松身心’的经典营销案例印象深刻——那个身背巨大发条、在喜来登找回松弛感的商人形象,至今仍是酒店营销的教科书级别案例。
好资产,自然不愁银行贷款,更何况亚马逊集团自身就拥有很大的实力。
会议结束后,安德鲁与科尔立刻带着团队飞往波士顿。
亨德森家族的继承人小欧内斯特亨德森是个四十岁出头的中年人,面对父亲留下的庞大产业,早已因“不懂酒店管理”心生退意。
他办公室的书架上,摆满了父亲的遗物:1941年收购波士顿科普里广场酒店时的签约照片、1950年代喜来登沿东海岸扩张的地图、还有一本写满批注的《酒店经营之道》——那是亨德森先生毕生经验的总结,其中“经商时勿放尽他人‘最后一滴血’”的理念,至今仍是喜来登企业文化的核心。
当代表‘亚马逊集团’的安德鲁提出“以 13.5美元/股市价收购 32%股权,保留家族在董事会的一个席位”时,小亨德森虽心动,却仍在犹豫——他担心家族彻底失去对喜来登的联系,更怕辜负父亲“将喜来登打造成‘有温度的商务酒店’”的遗愿。
就在双方即将达成初步意向时,《华尔街日报》的一则消息如同惊雷般炸开:ITT跨国集团有意收购喜来登,报价 14.18美元/股,较市价溢价 5%。
洛杉矶的写字楼里,陈文锦看着报纸,眼神瞬间凝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ruliansh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