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48章 航运那些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448章 航运那些事 (第2/3页)

    陈文铭作为谈判的首脑,为环球航运掌握了主动权。

    2艘10.3万吨的油轮,正好签约四年时间,蚬壳石油公司爽快的签字,因为没有更合适的方案与之相提并论。

    目前石油只需要2~3美元一吨,而运费是石油的2倍以上,相当于运输比石油更重要。

    这也是在9年前,陈光良和沙特达成‘吉达协定’时,美国商政界反应如此大的原因。

    中环的一间写字楼里,门口挂着‘亚洲航业’。

    此时包宇刚正在办公室里,翻阅着亚洲航业的资料。

    “包生,你找我!”

    属下走进来,小心翼翼的询问,他心知包宇刚虽然总是笑容满面,但实则是一个很厉害的老板,一不当心就会挨批评。

    包宇刚抬起头,露出笑容的说道:“嗯。去年从环球船务手中购入的三艘货轮,最近表现如何?”

    他其实心中有数,但还是询问属下,这样有利于得到更全面的信息。

    属下点点头,说道:“没问题,算是买得非常值,在卖给我们之前,环球船务对这三艘船进行了很好的保养,最近我们运营的半年时间,情况都比较不错。按照当前的情况,再运营五年毫无问题。”

    包宇刚感叹了一句:“总是购买二手船业不是办法,我们得想办法造新船!”

    这一世,虽然包宇刚也是1955年进入的航运业,也是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关闭时,获得一个高价格的长约;但是在后续的发展,包宇刚发现日本航运企业更认可环球航运,而环球航运和日本很多航运公司签约了大量的长约;再加上汇丰银行已经和环球集团合作,进入了航运,对包宇刚的支持自然也不会很大。

    所以,包宇刚此时也不过是拥有10艘二手货轮的船东,在香港排不进前五。

    更重要的是,包宇刚也不可能有更大的前途,因为不管是在日本,还是在欧美,环球集团的影响力已经根深蒂固。

    属下说道:“只是造新船,日本的一艘7500吨货轮,造价是120万美金。对我们来说,是相当的昂贵!事实上在一年多前,7500吨货轮也才100万,当时我们错过了最好的造船时机。”

    没办法,一步晚,步步晚。

    前世包宇刚1961年造新船,当时还算航运低估,造船价格也算低。

    而如今,航运已经繁忙一年多,日本造船厂的订单也非常满,自然会提高造价。

    包宇刚站立起来,在办公室来回踱步,稍后他坚决的说道:“必须造新船,不然信誉总是上不去。120万美金虽然贵,但现在一年租金也有85万美金,如果扣除利息、人工、燃料、损耗等等费用,20万美金的利润总归是有的,六年回本,这个生意可以做。”

    真讨论着,一名属下匆匆走进来,汇报道:“包生,英国劳氏保险公司突然宣布,将大幅提高对旧船装运货物的保险费.看样子,是冲着日本去的。”

    包宇刚眼睛睁大,愤怒的说道:“可恶!两国交战,我们受害最大!”

    原来,日本虽然造船业从1955年发展起来,但毕竟是个较大的国家,再加上经济发展迅速,以及资源主要是靠进口,所以日本需要的运输量仅次于美国;但是,日本运输主要是靠二手船,占据主体地位。

    劳氏保险作为全球知名的保险公司,远东的航运保险很多都是在这家缴纳的。如今大幅提高二手船装运货物的保险费,势必影响二手船的船东。

    “看来我们必须想办法造新船了不过我听说,仅去年一年,环球航运卖出十几艘二手船。看来,他们是早就预判到了啊!”

    包宇刚闻言,浑身一震,稍后涌出一股无力感。

    他进入行业不久,就立下豪言壮语——那就是要做环球航运一样的大型航运公司。他仔细研究过,发现环球航运并不喜欢过多的贷款,他觉得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

    殊不知他后来发现,环球航运不是不喜欢贷款,而是人家资金实力雄厚,而且造新船直接在本地造船国家进行贷款,不需要通过香港的银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