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番外(六十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番外(六十六) (第2/3页)

找了个位置,让路过的游客帮忙拍合影。

    照片里,陈子瑜穿着米白色的对襟衫,两人并肩站在大佛前,笑容灿烂,背后是高大慈祥的佛像,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美好。

    “这张照片一定要好好保存,等咱们老了,再拿出来看,肯定会想起今天的日子。”谭越看着照片,心里满是感慨。

    陈子瑜点点头,收起手机,拉着谭越往大佛旁边的洞窟走去:“咱们再去旁边的洞窟看看,听说那里还有很多精美的浮雕,比如《帝后礼佛图》,虽然现在只剩下残片了,但依旧很有历史价值。”

    两人在大佛周围逛了很久,直到肚子咕咕叫,才想起还没吃午饭。

    “咱们去景区里的餐厅吃点东西吧,听说那里有洛京的特色小吃,比如浆面条,咱们正好尝尝。”谭越摸了摸肚子,笑着说。

    陈子瑜点点头,拿出手机看了看时间:“好啊,都快十二点了,吃完午饭咱们再去逛剩下的洞窟,争取下午把石窟都逛遍。”

    两人沿着小路往餐厅走去,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两人的衣服上,浅碧色和米白色交织在一起,像一幅流动的画。

    陈子瑜回头看了一眼大佛,大佛依旧静静地坐在那里,慈祥地看着每一个路过的人,仿佛在守护着这座千年古城,也守护着每一个前来追寻历史的人。

    她心里暗暗想着,今天能看到这么壮观的石窟,真的太值了,这大概就是旅行的意义吧——去看不一样的风景,感受不一样的历史,留下属于自己的美好回忆。

    蝉鸣揉碎在六月的风里,吹过伊山的崖壁时,惊起几只停在佛像衣褶上的麻雀。

    谭越把最后半瓶矿泉水递过去,看着陈子瑜仰头喝水时喉结轻轻滚动,阳光透过她耳后的碎发,在颈侧投下细碎的光斑。

    “十二点半了,”陈子瑜抹了把嘴角,指尖还沾着方才摸过古碑的薄灰,“前面那排仿唐建筑好像是餐饮区,去看看?”

    谭越点头,目光还停在她肩上被汗浸出淡淡的深色痕迹,背着的帆布包里露出半截速写本。两人早上七点就进了石窟,从西山石窟的潜溪寺一路走到奉先寺,大佛的微笑还在视网膜上留着温软的印记,肚子却先一步发出了抗议。

    沿着伊水岸边的青石板路往前走,空气中渐渐飘来食物的香气。

    仿古风格的食肆挂着朱红幌子,“水席套餐”“河洛烩面”的木牌在风里轻轻晃。

    陈子瑜在一家挂着“伊阙小馆”招牌的店前停住脚,玻璃橱窗里摆着样品:浅褐色的偃师银条清爽脆嫩,深红油亮的洛京红烧肉裹着酱汁,最显眼的是一碗盛在粗陶碗里的牛肉汤,翠绿的葱花浮在奶白的汤面上。

    “就这家吧,”她转头冲谭越笑,“昨天查攻略说他们家的牛肉汤是用老骨熬的,配油旋儿正好。”

    店里人不算多,两人选了靠窗的位置,能看见窗外的伊水缓缓东流,对岸东山石窟的轮廓在薄雾里若隐若现。

    穿蓝布短褂的服务员递来菜单,陈子瑜指尖划过纸面,很快报了菜名:“一碗牛肉汤,要双份肉,再来两个油旋儿,一份银条拌黄瓜。”

    顿了顿,又看向谭越,“你要烩面还是水席里的小碗汤?”

    “跟你一样吧,”谭越把帆布包放在旁边的椅子上,“再加一份洛京铲饼,昨天在网上看见介绍,想尝尝。”

    服务员应了声“好嘞”,转身去后厨下单。

    陈子瑜把速写本从包里拿出来,翻到空白页,指尖捏着铅笔转了转:“刚才在奉先寺,你有没有觉得大佛的眼神特别不一样?明明是石头刻的,却好像能看透人似的。”

    “嗯,”谭越点头,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桌沿,“导游说武皇捐了两万贯来修这尊佛,工匠可能把她的神态刻进去了。你看佛像的下颌线,还有眉骨的弧度,确实带着点女性的柔和。”

    陈子瑜低头快速勾勒起来,铅笔在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