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暗香浮动 (第2/3页)
那庞大而复杂的人脉网络:“津门那边……有个老家伙,姓胡,以前在文物店干过,后来退休了,专倒腾些不上不下的老东西,消息灵通,嘴却不严实,最爱充大头显摆他知道的内幕。最关键的是,这家伙贪杯,几杯黄汤下肚,肚子里就存不住二两油。”
“您是说……通过他?”陈墨白问。
“嗯。”金三钱点点头,“这老胡头,跟‘翰墨雅集’里头某个有点小权、又急着想往上爬的部门经理,好像沾点远亲。平时没少拍人家马屁,指望着捞点好处。咱们这消息,就得让他‘无意中’听去,再让他抢功似的、屁颠屁颠地递到他那远亲跟前。”
计划的核心确定了,接下来的细节推演更是让陈墨白和林清瑶大开眼界。
金三钱就像个运筹帷幄的老导演,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甚至每一句可能说的话都进行了预演和雕琢。
消息源不能是金三钱自己,那样目标太大。他选定了一个常来他这儿淘换旧书、在文化单位工作的老主顾老周。由金三钱在某次老周来闲聊时,“偶然”提起一位多年不见的、津门来的老友(其实是金三钱安排的“演员甲”)前几日来京,喝酒时愁眉苦脸地说起家里一位远房叔伯(老藏家)老宅动迁,翻出件带古怪鬼脸记号的老铜器,怕是惹了什么忌讳,想出手又不敢声张,托他打听靠谱的门路。“演员甲”自然表示一筹莫展,只当是奇闻轶事说给金三钱听。
老周这人没啥坏心,但有个文化人爱刨根问底、传播“秘闻”的通病。他听到这种带点神秘色彩的轶事,定然感兴趣,会追问细节。金三钱则半推半就,透露一点,隐瞒一点,关键处语焉不详,反而更能勾起对方的好奇心和传播欲。
果然,几天后,在一场圈内小型的书画鉴赏沙龙上(金三钱甚至算准了老周一定会参加这个沙龙),老周在与几位朋友闲聊时,自然而然地就把这桩“津门老宅动迁出土带记号青铜器”的奇闻,当作了谈资说了出来。他说的版本,已经带上了他自己的理解和润色,反而显得更加真实自然。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当时在场的人中,恰好就有金三钱预料中的那位,津门来的古玩贩子老崔。老崔业务范围广泛,三教九流都认识些,跟那爱传话的胡老头是酒肉朋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