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6章 故纸堆中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56章 故纸堆中 (第2/3页)

去探探那些可能经历过那个年代、如今早已退休在家的老故宫人的口风。老人家的记忆,有时比冷冰冰的档案更鲜活,也更可能藏着档案里不敢记录的秘密。

    接下来的几天,陈墨白和林清瑶仿佛都染上了一种“旧纸堆癖”。

    林清瑶整日泡在档案室里,面对着一排排散发着樟脑丸和旧纸张混合气味的铁皮柜。她一页页地翻看着那些字迹泛黄、甚至有些模糊的登记簿和报告,纤细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拂过纸面,生怕惊动了沉睡的历史尘埃。这个过程枯燥至极,且进展缓慢,常常一整天下来毫无收获,但她眼神专注,没有丝毫懈怠。

    陈墨白则提着水果点心,辗转拜访了几位金三钱帮忙介绍的、早已退休多年的老故宫人。这些老人大多住在京城的胡同深处,小院宁静,时光缓慢。他们对于这个突然来访、嘴甜又带着好奇心的年轻人颇有好感,絮絮叨叨地讲起当年宫里(他们至今仍习惯称故宫为“宫里”)的规矩、趣闻,那些早已作古的大师们的风采……

    陈墨白耐心听着,偶尔在不经意间,将话题引向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库房管理上遇到的一些“怪事”或者“棘手的事”。

    大多数老人只是摇头,说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但规矩严,人心正,没出过什么大纰漏。

    直到他拜访第四位老人,一位曾在青铜器组工作多年、姓钟的老专家时,才有了转机。

    钟老已经八十多岁,头发全白,但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听到陈墨白委婉的询问,他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浑浊却依旧锐利的眼睛透过老花镜打量了陈墨白好一会儿。

    “小伙子,打听这些陈年旧事做什么?”老人的声音缓慢而沙哑。

    陈墨白早有准备,拿出那套“研究历史,总结经验”的说辞。

    钟老沉默了片刻,缓缓放下茶杯,目光望向窗外,仿佛穿透了时空:“怪事……哪能没有呢?宫里这么大,东西这么多,历朝历代,泥沙俱下……有些事,过去了,就让它过去吧。”

    这话里有话!陈墨白心头一跳,连忙给钟老续上茶水,态度更加恭敬:“钟老,我们年轻人就是想多了解些过去,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有些教训,不能忘啊。”

    钟老叹了口气,像是下定了决心:“我记得……大概是六十年代初,具体年份记不清了。有一次,也是清理一批刚调拨来的青铜器,好像是从南方某个废品回收站抢救回来的……当时有个小年轻,眼尖,在一件铜尊的内膛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刻痕。”

    陈墨白的呼吸屏住了。

    “那刻痕很小,像个歪歪扭扭的鬼脸,藏在锈底下。”钟老缓缓道,“当时大家都没在意,只觉得是古代工匠的随手涂鸦,或者后来哪个收藏者乱刻的。那批东西清理完后,大部分都入了库。”

    “后来呢?”陈墨白忍不住追问。

    “后来?”钟老的眼神变得有些复杂,“过了大概一两年吧,有一次重要的对外展览,需要调那件铜尊。拿出来一看……不对劲了。”

    “怎么不对劲?”

    “感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