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二十九章 改变一点一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百二十九章 改变一点一滴 (第3/3页)

国还在用雕版印刷,复刻一本书成本极高,简直是一本书换一个模具,书,基本靠抄……

    活字印刷就不一样了,如果将一篇文章拆分成一个一个孤立的汉字,再重新组合在一起时,发现很多字母是重复的,把一个字母多印几次,就可以免去重新版刻的繁琐步骤。

    可是……这还不够。

    清瑶需要的是铅字印刷术,还有专用墨水。

    铅字比泥字更耐用,制作也简单,将刻有字母的铜板从下方插入,再从上部注入铅水,等待冷却成型,取出毛坯,再稍加打磨即可得到需要的字模。

    但是铅材料不好搞,少不得需要拉赞助了。

    而印刷需要墨水,将灯灰、清漆与蛋白混合,更适合印刷。

    有了字模和墨水,还需要一定的力把墨水从字模上印刷到纸上。

    人力当然不行,人力受力不均匀,会出现用力过猛,或者过轻的情况。

    受技术限制,清瑶没办法发明螺旋压印机,不过她可以做一个大型的人力操作旋转飞轮。

    实验出来最佳的用力角度跟位置。

    通过杠杆机构与螺旋机构,将水平拉杆上的力改变为垂直向下的压力。

    再通过压板,将力均匀地作用在印刷页面上。

    这样,字模上的墨水就可以印刷到空白的页面上了。

    而且铅字活字印刷要比之前泥胚凸出,不会有边框跟着一块印上。

    但是铅字也有弊端,比如危害大污染大,伤身体,不如胶版跟树脂的好用。

    可是这已经是清瑶能改良的最大程度了,其他的清瑶还够不着,她也买不到航海日志,不清楚花国之外的版图是什么样的,有没有西方国家,有没有工业革命。

    这些说起来好有些远,航海就是烧钱的主,她现在的资产还不够,实力不够就别张狂,猥琐发育中,争取一代更比一代浪!

    这件事,还是要靠本土的力量。

    说干就干,清瑶给萧家去了一封信。

    十天之后,萧家的那位大公子便让属下带着不平等的合约来了。

    二八分,萧家八,清瑶二,萧家出人工材料,同玻璃制造一样,清瑶需要用的,萧家可以无限供应,清瑶如果想开店,也可以用极低的价格购入,堪比出厂价,可是清瑶只能拿红利,不准建厂和泄露制作方法,

    清瑶大笔一挥便签了名字盖了手印,没办法,她的羽翼不丰,人家吃肉她能得口汤,还是萧家觉得她还会带来更大的用途。

    说到底,背靠大树确实好乘凉,可是大树也同样制约了她的发展。

    后来萧家送来了清瑶需要的大量的印刷之后的书本,同时还借走了一名教拼音的老师。

    这个清瑶没拦着,不管功劳在谁,能推广开来,百姓也是受益者。

    这会大大降低读书成本,还能让一些读不懂古籍的学子们不认识的字也能读的通顺。

    两个月以后,清瑶在布坊不远处又开了一家书肆。

    里边卖的书没有很多,但是很奇怪,这里的每本书的文字上边都有一行小圈圈。

    没过几天,书便多了起来,这些书的印刷都整齐的很,这一本跟那一根就像亲兄弟,墨迹也不会一点汗水就晕,哪怕不小心洒了水,只要很快晒干,也不会晕的不能用。

    每一个字的上边都印着这种奇怪的圈圈,百姓们不知道何意。

    有一天,王氏所有的员工都需要用午休的时间来学习这些圈圈了,他们回家一说,家人们才知道全来这种圈圈叫拼音。

    而每个街的街口,王氏用来招聘的板子突然换成了那种圈圈。

    每天都不一样,上午的时候,就会有一个王氏的员工在那一遍一遍的教这些圈圈。

    年轻人在厂子里学,老人跟孩子们在街头学。

    这东西本就不算复杂,老少皆宜,最后别说路边的乞丐都差不多学会了。

    大家每天在街上碰见打招呼的方式也由原来的“你吃了吗?”变成了……

    “你今天背会了二十六个字母了吗?你音调学会了吗?声母学的如何了?zhichishi跟zicisi分开了吗?”

    大家再路过书肆的时候,终于知道了那些书籍上边奇怪的圈圈东西是什么了。

    那是一种你不认识这个字,却也能坑坑巴巴的把书读下来,有的有心的人,还能照葫芦画瓢把这个音下边的字描会了,以后再见到这个字,他就知道如何读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