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4章:稳中求进大汉必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34章:稳中求进大汉必兴 (第2/3页)

”诸葛亮很满意,说道:“这新兵征召之事,本相就交于子彦。”

    “诺!”

    “子彦切记!”诸葛又道:“兵员征召,需得自愿,不可强征。”

    “我大汉需要的军士,是要敢于上战场,而非强行被逼入伍。”

    “本相唯一要求,宁缺毋滥。”

    “诺!”

    郭卫应诺,随后便领着几个手下,离开相府去征召新兵。

    就在郭卫前脚刚走,御史大夫徐庶,就匆匆来见诸葛亮。

    “元直!”

    征兵的事情安排下去,诸葛亮紧张的情绪,稍微缓和了一些,毕竟现在暂时不用打仗,征兵的事情倒也不是那么的着急。

    见到徐庶匆忙赶来,诸葛亮一脸的轻松自得。

    俩人先是简单寒暄了几句,徐庶便将早上在宣室殿,刘禅与他提到的科举选拔制度,给诸葛亮详细的说了一遍。

    因为他觉得,这科举制度,比起之前的察举制,不但公平而且选材面更宽。

    只是现在大汉内政,虽然由他主持。

    但是,诸葛亮可是丞相。

    诸葛亮治理蜀中近十年,肯定是要比他更了解大汉。

    所以在实施之前,他还是想听听诸葛亮的意思。

    只是,当听徐庶将整个科举制度,详细说完之后,诸葛亮却是眉头微皱。

    此时屋内,只有他们两人。

    “元直啊!”诸葛亮道:“这科举制度虽好,但是却动了世家的利益,即使是益州,从先帝入蜀算起,到现在也就十年光景。”

    诸葛亮是真的担心。

    先不说关中,得说说益州。

    因为关中大汉初得,实施一些新政,倒也可以从容应对,况且关中人口并不多,反对的声音,必然不会太大。

    但是益州。

    目前来说,益州还是属于大汉的根本。

    科举制度一旦施行,世家就不能在举荐人才。

    这——

    “丞相以为;”徐庶想了想,却问道:“若要实施科举制度,当用何种方式?”

    了解了整个科举制度,徐庶现在是完全认可这种制度。

    察举制虽然施行了四百余年,但是其中的弊端,却也是显而易见。

    因为察举,并不一定能面面俱到,举荐的人才多为亲友顾邻,而非真正的有才学之人,往往中间还有各种利益链条。

    但是科举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