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四轮马车 (第2/3页)
督甚至得三个月后。
葡萄牙商人的动作倒是挺快,汤若望说,第一批五百副的板甲和少量的粮食已经从澳门装船,不久就会运抵天津。
至于太子求汤若望从澳门西医院找外科医生的事情,汤若望也已经办妥,六位志愿到京营担任军医的学员已经坐上船,估计也是近日到京。六人中,一人是葡萄牙的老师,另五人都是在澳门西医院学习的大明子民,虽然汤若望没有说,但朱慈烺却知道,这六人应该都是天主教徒,他们志愿当军医,很大一个原因是为了传播上帝的福音。
朱慈烺心知肚明,但也不点破,只要能挽救士兵的生命,使一些不该死去的人活下来,倒宁愿罗马教皇多派一些传教士来。
聊着聊着,朱慈烺忽然问:“汤神父,你故乡的四轮马车你可会造?”
听到这个话题,汤若望眼睛一亮,立刻就放下了茶杯。
从到大明的第一天他就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辽阔的大明天下,从南到北,居然看不到一辆四轮马车,眼中见到的全部都是两轮马车,而在此时的欧洲,四轮马车遍地跑。比起两轮,四轮马车在载重和舒适性上超过前者数倍,最初的时候他不明白大明为什么没有四轮马车?就这个问题,他曾经请教徐光启,徐光启回答他两个原因。
第一,大明无四轮车的原因是中国古人没有解决四轮车的转向问题,中国曾经有过的四轮车都是简单地将四个轮子安装在一个固定的车架上,无法转向,只能走直路,无实用价值。这种车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有记载,清明上河图中也有绘画。
而欧洲发明了转向架,四轮车前两个轮子装在一个车架上,后两个轮子装在另一个车架上,后面的车架架在前面个车架上由一根立轴连接。实际上是两个两轮车的组合。如此,这个千古难题就被巧妙地解决了。
第二,中国交通状况较差,泥泞道路居多,缺乏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