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凤雏终得梧桐栖 (第2/3页)
山野散人,何敢劳公子记挂。」
孙绍挽起庞统的手,笑着道:「凤雏亦是区区山野散人吗?士元何必过谦,你号凤雏先生,或有不识君之才华者以为妄言,我却知先生是有大才之人。我知道,凤凰于飞,非梧不栖。长沙如今经过两年励精图治,不知可为凤雏栖息之梧桐否?」
孙绍这是毫不避讳的跑来橄榄枝招揽庞统,庞统既没有立刻答应也没有拒绝,而是好奇的问道:「不知公子将予我何职?」
孙绍敛起笑容,正容道:「长沙军师之位虚位以待,士元可满意否?」
军师虽然未必有很大的权力,却是君主谋臣之首,庞统没想到孙绍竟然会直接让他担任军师,但看孙绍一脸诚恳绝对不是开玩笑,心中既感动又惊讶,问道:「庞统与公子不过一面之缘,公子何以如此看重在下?」
孙绍知道庞统已经心动,故作神秘道:「我自有相人之法,看人从不走眼,他日士元也可为我慧眼识人之证明。」
庞统亦是心气高绝之辈,孙绍如此自信豪壮,他亦不愿让人觉得优柔寡断,只见他直接单膝跪地,抱拳道:「承蒙主公看重,庞统定然不辱主公识人之名!」
孙绍笑=欣然道:「今日一见子龙,二得士元,三有华成安然归来,三喜临门,诚不多得,不可不庆。公绩,你先回长沙让公琰准备,我与华成陪着军师和子龙将军晚些再回。」
凌统领命而去,孙绍则与华成陪着庞统和赵云弃马步行,走回长沙。
在回长沙的路上,孙绍谈笑自若,从容的跟庞统、赵云介绍长沙现在的情况,赵云总觉得有些他作为客将不该探听,不过孙绍却并没有丝毫避讳之意。
孙绍不是自吹自擂的人,但他将长沙这两年的变化一一道来之时,却难免有炫耀的嫌疑。毕竟这两年长沙郡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也是这天下前所未见的,如果庞统、赵云不是亲临其境,他们一定也会认为孙绍是在吹牛。
单就人口而言,孙绍入主长沙之时,长沙郡人口不足十万,是不折不扣的小郡,如今两年过去,长沙郡人口已经超过二十五万,翻了一倍还多。
自古以来,人口增长情况一直是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人口是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最难增长的资源,如果没有人,地盘再大也没有任何意义。
战国时期楚国幅员辽阔,楚国也凭借此稳居强国之列,但却从没有成为真正的霸主,甚至连魏国都不如,究其原因便是人口不丰,地广人稀。
北方游牧民族年年寇边,为的可不仅仅是那些直接抢走的财帛,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掳掠人口,弥补自身人口不足的缺陷。
不过古代制约人口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生产力低下,导致粮食不足,粮食养不活多余的人口。
长沙能够将人口翻了一番,可见其生产力,粮食产出能力也至少翻了一番,这等治政功绩,即便是王佐之才荀彧也不可能两年便做到,但是长沙做到了。
当然长沙人口的增长最多的还是移民,来自北方的流民、走出深山的蛮族以及周边各郡得知长沙日子好过迁移而来的人口,占了长沙增长人口绝大多数。
这种移民人口增长其实比直接本地出生人口增长更为有利,因为移民人口都是现成的劳动力,可以直接
创造价值,并且他们已经可以直接婚配生育,继续人口增长。
而本地出生人口,要能够创造价值,至少也要十年以后,要能够婚配生育,则至少需要十五年。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即便是庞统、赵云这样见多识广的人也绝不会相信这是现实,但身处其中,二人也只能赞叹孙绍实在是能人所不能。
赵云忍不住问孙绍是怎么做到的,孙绍却笑了笑道:「都是公琰和季常的功劳。」
孙绍这话自然是敷衍之词,他虽然钟爱赵云,但他不是自己人之前,他也不可能真正的知无不言。
赵云将信将疑,迫不及待想要见一见这蒋公琰、马季常是何等人才。
庞统虽然不认识蒋琬,但同为襄阳士子,马良他却是认得的,马良确实是难得的人才,但要说他能做出这般连荀彧也做不到的事情,庞统却不相信。
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