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67章:赶紧转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67章:赶紧转移 (第3/3页)

无疑是自寻死路。

    方至诚向衙差询问道:“我们这么多人怎么转移去县里呢?洪水还没有全退,老人和小孩怎么办?”

    衙差摆手,“做竹筏也好,背着抱着都好,你们自己想办法,我们衙门人力有限,你们人多势众,得自救。”

    衙差通知完便骑马走了,他们也连轴忙不停,实在顾不了那么多了。

    “哎,这没头没尾的,是个什么意思嘛?”

    “就是,不清不楚的,我们都不知道要怎么办。”

    当别人还在热烈讨论时,方至诚已经找出镰刀要去砍竹子了。

    几户亲近的人家一看他这行事便知道是什么意思,也赶紧去找工具。

    无效讨论不仅浪费时间,还容易消耗精神,扰乱自己的判断力,摧毁对这世界的信心。

    无论转不转移去县里,竹筏都是用得上的,还不如先将他做起来再说。

    一帮妇人老婆子忙将杨初意围了起来,“至诚媳妇,你们这就决定去县里了?”

    杨初意也不隐瞒自己的想法,“嗯,三里村离县城太远了,到时候衙门开仓放粮或别的什么安排我们都收不到消息,这样不太好。”

    “而且衙差既然特意来说了泄洪的事,想来还是挺危险的,所以我们还是决定去县城看看。”

    有些人动摇了,可有些人却报以怀疑态度。

    “去县里睡大街就算了,那怎么生火做饭呢?别到时候把粮食提去了,倒保不住自己的口粮。”

    “对啊,人生地不熟的,去了像个无头苍蝇一样。”

    杨初意建议道:“三里村太偏僻了,你们如果不想去县里,可以考虑带着粮食去亲戚家暂住。”

    有人点点头,“嗯,这样倒可行。”

    有人哭丧着脸,“这时候去不是讨人嫌嘛。”

    有人想得通透,“那就看你要命还是要脸了。”

    有人还是决定留在村里,村尾地势高,江婆婆的房子空着,可以借给他们住。

    方至诚那头几个汉子商量了一下,决定离开三里村再说,去县里或投亲都好。

    三里村没有人以打鱼为生,方至诚他们做的竹筏并不是很牢固,多亏了有老一辈李太公、梁老、黄爷爷他们耐心纠正和指导才能顺利完成。

    这下水,当然还是要有几个汉子来带头试验,直到确定竹筏可以搭载人和货物后才开始准备转移的事。

    有些人提出,想先到外头梧桐村看看情况,去了发现衙差也都通知了他们要转移,很多人都处在犹豫不决的状态。

    杨初意收拾好东西,房屋大门一锁,准备出发。

    有人疑惑问道:“欸,至诚媳妇,你们家鸡鸭猪呢?怎么东西这么少?”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