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汴梁时月 第五百零四章 正二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汴梁时月 第五百零四章 正二品 (第2/3页)

光觉得这是助长奢侈之风不愿意戴花,其他进士劝他这是皇上恩赐的,君命不可谓才勉强戴了一枝花,和别人戴两枝、多枝的形成了鲜明对比。

    状元游街其实不存在状元游街。在宋朝,公布进士名次当日由皇帝亲口念出一甲三名进士的名字,称为传胪。每当皇帝念出第一名的姓名时,满朝的公卿大臣无不踮起脚来争相观看,然后状元从崇政殿出来,一路上人们争相传诵状元的名字,挤在路上观看犹如过庙会一样摩肩接踵,有的人实现占据有利地形,有些人爬到树上,有些人站在屋顶上,就是为了一睹状元的尊容。北宋状元蔡齐及第后,宋真宗见其“堂堂伟岸、进退有法“,十分高兴,特诏命派金吾卫士七人清道。这就是所谓的状元游街吧。

    可见所谓的状元游街不过是状元从崇政殿到东华门在到寓所一路上的过程,在宋朝不存在打马御街前的的情况。但在御街上,万人空巷来看状元,已经是莫大的荣耀了。

    除了这些官方的庆祝以外,进士们还会自己组织一些活动,主要是拉近同年们之间的感情,在官场上多些帮衬。出《登科录》,将登科之人的姓名、籍贯、三代先人的名讳收录成册,分发到全国各地,可以收回一点经费。另外就是大家凑钱喝酒,游玩。这些事都有进士们一起选出代表来主持这些事,主其事者称作团司。

    宋朝的建立者经过了五代十国的乱世,看惯了武将凭借这手中的兵权谋反叛乱,其中不乏草头代王登基坐殿,为了防止武臣作乱,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当然这还不够必须抬高文人的地位,让他们获得权力。于是经过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以及宋真宗两代三位皇帝的努力,终于将文人抬高到空前的地位。给予进士们诸多荣誉,也是他们采取的手段之一。

    这样看来,赵宋时代考中进士甚至状元怎么庆????????????????祝都不过分的,因为皇家是鼓励的,巴不得把文人的地位提高。

    说回当下。此时的城墙上,赵祯总算是念完了所有人的名字,而其中,苏轼是状元,曾巩是第二名榜眼,而陆垚则是探花。至于一开始的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办法通过这次科举考试的苏辙,虽说没有能够进入到前三甲之中,但是最后也算是通过了考试,能够入朝为官。

    总体来说,这个结果还是非常让人满意的。

    此时,陆垚所在的四人小队,已经开始互相恭维起来了。

    “恭喜东坡兄高中状元。”

    “哪里哪里,曾巩你也不错啊。”

    其实如果换成是现代,陆垚是非常讨厌这种现象的,他觉得非常的虚伪。但是宋代这种祝贺,陆垚也是听得出来,他们是真的在祝贺自己取得了探花的这一名次。并没有因为这两个是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原因就瞧不起陆垚。

    另一边的苏辙则是长舒了一口气。虽说他从刚刚殿试结束后就已经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入朝为官了,而且这些天,就算直到刚才放榜之前,苏辙也在和大家说他应该是过不去的。这其实就是在给自己做一个心理建设罢了,从他现在的神情和反应上来看,陆垚知道,这苏辙也是很想通过这次考试的,毕竟这科举考试对于考生学子们来说是最至高无上的考试和荣誉了。

    就在几人准备离开去到樊楼一醉方休的时候,城墙上赵祯的声音再一次传来了。

    因为之前已经将所有通过殿试的人名说出来了,现在又要公布什么消息,让大家都觉得有些奇怪。

    “之前朕说过,这次考试形式还有成绩公布都是一个新形式,所以,接下来朕要说的,便是对于这前三甲的人授予的官职。当然了,官服和圣旨稍后会有人给你们送去,现在,朕只是将任命说出来。”

    这句话可以说是让陆垚、苏轼、曾巩都没有想到。居然,赵祯已经研究好了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的官职。不过,陆垚仔细想想,现在前方战事眼看就要发起,所以赵祯提前做好打算也是正常,将这几个成绩好的考生都给分配完成后,再从所有的大名单当中选出自己信任的人,最后一同去到边关。

    陆垚这边不用多说,他大概已经猜到了,赵祯一定会给自己一个官职非常高的职位,这样一来,到时候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将自己派出去。即便是朝中有人反对对陆垚的任命,赵祯也可以说让他们看陆垚出使之后的表现再做定夺。所以,赵祯现在的这种做法,更是从侧面说明了他对于陆垚的信任。

    随后,赵祯便公布了前三甲的官职任命。其中,苏轼和曾巩的分配其实并没有引起多大的骚动,一个是五品,一个是从五品,合情合理,十分正常。

    但是到了陆垚这里,显然陆垚没有想到,赵祯会给自己一个这样的官职。

    正二品,枢密副使。

    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在职官制度上,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治)抑武(官)。宋朝官制,在北宋以元丰改制为界限,改制前、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

    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势力的专权独裁,大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