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难以达成的强互作用力技术 (第2/3页)
本不能反应出其本身应有的强大。
实际上《三体》中的水滴,还有智子两样造物是有些超过其文明水准的,比起超光速宇宙航行技术,强互作用力发生器明显是一种更加看不到能达成的技术。
超光速技术有两种经典理论模型,其一是《三体》中提到过的曲速引擎,改变飞船后方的空间曲率,进而达到肥皂液推动纸船前进的效果。
其二是爱因斯坦及纳森·罗森提出的虫洞技术,将三维空间看作是二维的纸张,将三维纸张折叠后,两个原本相距极远的目的地就会只有很少的距离,在相隔的位置联通一条隧道,即是虫洞,穿过即可达成空间上超光速的目的。
这些技术在当今已经有了完整可行的理论架构,尤其是后者,甚至在实验室中已经实现了人造微型虫洞的壮举,可以联通两个相距三十米的空间,虽然这个虫洞很小,只有几十纳米的直径,但人类距离超光速航行已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了。
这个技术投入实用的难点就在于定位,以及能源,将三维的纸张折叠所需要的能量是极其巨大的,就是实验室中创造出来的那个微型虫洞,都耗费了数十吨核燃料。
如果说实验室中的微型虫洞是将三维的纸张揪起一个小角,让距离很近的两个点靠拢,那真正的宇宙航行,动辄以光年计数的距离,就是将宇宙这个巨大的三维纸张在出发点与目的地中间用力提起。
而这个过程相当于将空间短暂拖拽向提起的地方,克服空间规整的力量到底需要多少能量,据理论计算可能将太阳系都给烧掉都不一定能联通几光年以外的比邻星。
但这都是能看得到的,已经有了思路,完全能随着技术发展找到解决办法的。
反观强互作用力材料的技术,在人类现有理论中,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其实原子塌缩技术就是由强互作用力材料技术带来的灵感,在常规原子无法提升材料强度的情况下,相关实验室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