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该不会被活埋在这里吧? (第3/3页)
辩论个屁啊,直接投降算了。
所以,王羽对于各种典籍都有涉猎,虽然不深,但是其核心要义王羽还是略知一二的。
当然对于知行一道,不仅有王阳明的解答,还有很多大佬也对知行有过解释。
《荀子·儒效》:“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尚书》所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朱熹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程颢说:“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
以上大佬虽然都对知行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但是都所有偏颇,或者重视知,或者重视行。
唯有阳明先生,知行合一。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
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用四个字来概括,知行合一。
王羽脑海中无数的知识在翻动,看上去十分漫长,实际上也不过盏茶功夫而已。
整理完毕之后,王羽直接抬头,冲着那似乎想要把自己压倒的四个大字也大声念出了四个字。
“知行合一!”
此言一出,整个第二道弯都开始颤抖起来,镶刻在第二道弯上的无数道理纹路似乎有些承受不住这四个字的压力,竟然有崩解的迹象。
这些道理乃是子贡的一身修为的精髓所化,早就牢牢的跟泰山何为一体,此时道理崩解,附着其上的岩石也开始不稳,俨然就要倒塌下来。
这可把王羽吓坏了。
这岂不是要把我活埋在这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