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三 汉纪四十五(3) (第2/3页)
司徒张歆罢,以光禄勋吴雄为司徒。北匈奴呼衍王寇伊吾,败伊吾司马毛恺,攻伊吾屯城。诏令敦煌太守马逹将兵前去救援,至浦类海,呼衍王引兵去。
秋七月,武陵蛮反叛。冬十月,司空胡广致仕。十一月辛巳,京师地震。诏令百官举荐笃行之士,涿郡举崔寔。诣公车府,称病,不对策。退而评论世事,名为政论。其大意是:大凡天下之所以不得平治,常常都是因为人主承平日久,世俗渐弊而不悟,政令寖衰而不知改,习惯于乱中求安,国政轶失而不自知。或荒耽耆欲,不恤万机。或耳蔽箴诲,因为厌恶奸伪而轻忽至真。或在歧路上徘徊,不知所从。或者结囊守禄,不求变通。或者是踈远之臣,因为出身微贱而言不得用。因此王纲从上面就已经纵弛,至令智士在下面郁郁不得志。悲哀啊,自汉兴以来,三百五十余年了,政令废弛,上下怠懈。百姓嚣然中愤,,都希望再有中兴之主出现。而且济时拯世之术,在于补缺决坏,枝柱邪倾,随形裁割,最后使这个世界进入安宁之地而已。故圣人执权,遭时定制,步骤之差,各有云设,不强人以不能,因此孔子说叶公以来远,哀公以临人,景公以节礼。并不是他们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的治国理念各有偏差而已。俗人拘文牵古,不达权制。夸大所闻而忽略所见,又怎可与他讨论国家大事?因此言事者虽合于圣意,又辄见递夺,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这些顽士闇于时权,安习所见,不知乐成,又怎可虑始?只会说一切都按旧的章程行事而已。其显达者或矜名妒能,耻于策非己出,因此舞笔奋辞,以破其义。寡不胜众,遂见摈弃。虽是稷契复存,也将会困顿。这些贤智之论,所以常愤郁而不得伸。凡为天下者,自非上德,严之则治,宽之则乱。怎么才能说明是这样呢?孝宣皇帝明于君人之道,审于为政之理。故严刑峻法,破奸宄之胆,使海内肃清,天下安宁。他的理国之计,优于孝文皇帝。及元帝即位,多行宽政,卒以坠损。威权始夺,遂为汉室基祸之主。政道得失,从这里可见一斑。昔日孔子作春秋,褒齐桓,懿晋文,叹管仲之功,为什么不赞美文武之道呢?实在是因为达权救弊之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