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3) (第3/3页)
。圣人法禁,古今至戒。然太伯见历知适,逡循固让,以至于逃身吴越以避季历。权变所设,不计常法。致位王季,以崇圣嗣。子孙承业,七八百载。功冠三王,道德最备。因此尊号追及太王。因此世上必有非常之变,然后才有非常之谋。孝成皇帝自知继嗣不以时立,念虽未有皇子,万岁之后,未能持国。权柄之重,受制于女主。女主骄盛,则耆欲无极。少主幼弱,则大臣不听使唤。世上没有周公这样抱负的辅政大臣,恐怕就要危乱社稷,倾覆天下。知道陛下有贤圣通明之德,仁孝子爱之恩,怀独见之明,内断于身。因此废后宫就馆之渐,绝微嗣祸乱之根。将要致位于陛下,以安宗庙。愚臣既不能深援安危定金櫃之计,又不知推演圣德,述先帝之志。乃反复校验省内,暴露皇家燕私,诬汙先帝倾惑之过。成结宠妾妒娼之诛。甚失贤圣远见之明。逆负先帝忧国之意,论大德不拘俗,立大功不合众。这一切(指援立哀帝事)是孝成皇帝至思所致,所以万万于群臣,陛下圣德盛茂,所以是符合于皇天之意的。岂是当下庸庸斗屑之臣所能及的。况且褒奖将顺君父之美,匡救消灭既往之过。这是古今通义。有事不能当时固争,以防患于未然。却各随指阿从,以求容媚。晏驾之后,尊号已定,万事已经有了结果。乃探追不及之事。汙扬幽昧之过。这是臣所深深痛恨的。愿下有司论议。即如臣言,宜宣布天下,使天下人都知晓先帝圣意所起,不然的话,空使谤议上及山陵,下流后世。远闻百蛮。近布海内。实在不是先帝托后之意。盖有孝心的人,善于描述父亲的志向,善于成人之事。愿陛下省察。
皇上亦以为为太子颇得赵太后力,遂不再追究此事。傅太后感恩赵太后。赵太后亦归心。因此太皇太后及王氏皆心有所怨。
丁酉,光禄大夫傅喜为大司马。封高武侯。秋九月甲辰,虞地有二次陨石。郎中令冷褒,黄门郎段犹等,复奏言定陶共皇太后共皇后皆不宜复引定陶藩国之名以冠大号,车马衣服,应该都与皇帝身份相称。并为他们设置二千石以下官吏,各供其职。又应该为共皇立庙京师。皇上复下其议。群下多顺指,言母以子贵,宜立尊号。以厚孝道。只有丞相孔光,大司马傅喜,大司空师丹以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