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2) (第2/3页)
快也就会使他死去。因此说,善于治川的,都是决其河道,使它有道可流。善于治理百姓的,就放开了让他说,堤防之作,始于战国,壅防百川,各以为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界,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向泛滥赵魏。赵魏亦筑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荡,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百姓辟为耕田,或许很久都会无害。于是稍筑宫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堤防以自救。然后就有人离开城郭,排水泽而居,被水冲溺自是其宜。如今堤防狭者离水数百步,远者数里,在故大堤之内,复有数重大堤,百姓就居住在此间,这都是前世所排之地,从河内,黎阳至魏郡昭阳,东西互有石堤,激水使还,百余里间,河道九曲回环,迫阨如此,不得安息。如今行上策,迁徙冀州之民当水道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水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河东薄金堤。再不能回头泛滥,数月后自定。发难的人会说,若如此,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百姓怨恨。昔日大禹治水,有山陵挡路者毁掉,因此凿龙门,辟伊阙,析底柱,破碣石,坠断天地之性,此乃人工所造何足言?今濒河十郡治堤,岁费达到万万,及其大决,所残无数,如出数年治河之费,以补偿迁徙之民的生业,遵从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使神人各处其所而不*,况且大汉方制万里,岂是与水争那尺寸之地呢。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因此说是上策。如果多穿漕渠于冀州之地,使民众得以灌溉田地,分杀水怒,虽非圣人法,然而也是救败之术。可从淇口以东筑石堤,多张水门。恐议者怀疑河大,川难禁制。荥阳漕渠就是这样设计的。冀州渠的开端,就应该正面水门,冀州渠下诸渠,就如同树的分支一样,会同时将水流引向不同的方向。天旱则开东门下水门,可灌溉冀州。大水时开西方高门,通过诸渠分河流,如此民田得到改善,河堤也建造成功。这诚然是富国安民,兴利除害的善策,可支撑数百年,因此说是中策。如果只是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这是最下策。
孔光何武上奏,自贡禹建毁庙之议,历元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