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 汉纪二十(3) (第2/3页)
,更相馋毁。转相是非。所以荧惑耳目,感移心意之事不可胜载。他们分曹为党,往往群朋。将会同心以陷正臣。正臣得进,是国家大治之表,正臣遭陷是造成国家变乱的根源。不知当用谁,而灾异数见,这是令臣寒心的原因,自初元以来六年了,按春秋的记载,六年之中灾异出现的次数,没有超过当下的。追朔其原因,是因为馋邪并进的缘故。馋邪之所以并进,是因为皇上多疑心,既已用贤人而行善政,一旦有人进谗言,则贤人退而善政也就不再实行。执狐疑之心的人,偏偏就会招来馋人之口。持不断之意的人,往往最容易开群枉之门。馋邪进则众贤退,群枉盛则正士消。故易有否泰,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则国政日乱。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则国政日治。当年鲧共工驩兠与舜禹共处尧朝,周公与管蔡并居周位,当时他们之间迭相毁短,流言相谤,不可胜记,帝尧成王能贤舜禹周公,而消共工管蔡,故得以大治。荣华至今。孔子与季孟一道在鲁国入仕。李斯与叔孙都在秦国因宦者得进,定公始皇贤季孟李斯而消孔子叔孙,因此国家大乱,汙辱至今。因此治乱荣辱的开端,在乎所信任的人。信任既贤,在于坚固而不移,诗经说;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说的是人要守善笃。易经说,涣汗其大号,说的是号令如汗,汗既出了就不会返回去。如今出善令,转眼又反悔,就如同返汗,用贤不足三旬而退,是转动顽石。论语说见不善如探汤,今二府上奏佞馋不当在位,历年而不去。因此出令则如返汗,用贤则如转石,去佞则如拔山。如此希望阴阳调和,不也是太难了吗?因此群小窥见间隙,缘饰文字,巧言丑诋,流言飞文,譁于民间。故诗经说,忧心悄悄,愠干群小。小人成群,诚足愠也。昔日孔子与颜渊子贡互相称誉。但不为朋党。禹稷与皋陶传相吸引,不为比周。为什么?忠于为国,没有邪心。今佞邪与贤臣都在宫内宿卫,奸佞合党共谋,违善依恶,私下聚谋,数设危险之言,想要倾移主上,如果忽然就用了他们的谗言,可就应验了多次发生灾异的原因。自古明圣,就没有无有诛杀而国家得治的先例。因此舜有四放之罚,孔子有两观之诛。然后圣化可得而行。今以陛下之明智,诚能深思天地之心,览否泰之卦。将周唐所进以为法,秦鲁所消以为戒。思考祥应之福,灾异之祸。以处置当世之变,放远佞邪之党,散坏险詖之聚。杜闭群枉之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