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17章 合作未来 (第2/3页)
那些狭窄作坊里老师傅专注的神情、简陋却仍在运转的机器、以及谈及销路与原料时眉宇间流露的愁容,都一帧帧的在陈朝阳脑海中回放。
“力量太分散了……”他站在工业厅办公室那张巨大的汉东省地图前,手指有意识地划过刚刚走访过的几个县镇,
“质量参差,标准不一,成本高昂,如何能与规模化生产的进口货、乃至国内已形成雏形的大厂竞争?”
他看到的问题,远比报表上的数字更具体,也更严峻。
但危机之中,也孕育着机遇。
“看到问题,便要解决问题。
整合市场,攥指成拳,才能做大做强,这才是汉东工业兴旺的根基所在。”
这个念头在他心中愈发清晰。
他没有丝毫耽搁,一返回工业厅办公室,便伏案疾书。
摊开的白纸上,墨迹淋漓,他正结合调研所见,将脑海中的构想细化、深化,着手完善一份更符合汉东本地产业基础与风土人情的工坊合作社试点规划。
合作社的设想并非凭空而来,早在解放前的解放区实践中就已证明是组织分散力量的有效形式。
但陈朝阳要做的,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筛优逐劣”,取其精髓,去其僵化。
他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绣品合作社”—— 集中设计、统一采购丝线布料、建立共用晾晒消毒工坊、以“汉东绣品”统一品牌开拓销路……
“铁器农具合作社”——整合零散铁匠铺,统一钢材来源,标准化常用农具规格,设立技术交流组改良犁头、镰刀……
“竹木加工合作社”……
他不仅规划组织形态,更在思考如何引入初步的质量标准、成本核算和利润返还机制,既要发挥集体优势,也要避免“大锅饭”挫伤能工巧匠的积极性。
他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完全沉浸在这场关乎汉东工业未来的“纸上布局”之中。
办公室内,只有钢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窗外隐约传来的城市喧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