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16章作坊区(感谢礼物支持加更一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516章作坊区(感谢礼物支持加更一章) (第2/3页)

铧、锄头?

    哪怕只是让乡亲们省点力气,提高一点耕作效率!”

    “我们的化工厂,能不能研究利用本地资源,生产一些土化肥、土农药?

    哪怕只能让粮食增产百分之五,那也是巨大的贡献!”

    “我们的五金厂,能不能生产更结实耐用的农用五金件?”

    “甚至,我们搪瓷厂,能不能尝试开发一些适合农村使用、带盖的搪瓷粪桶?既卫生又耐用?”

    他一连串的提问,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陈朝阳总结道:

    “只有当我们工业生产的产品,真正能落到田间地头,帮助乡亲们把地种得更好,产量更高,收入更多,他们的购买力自然就上来了。

    到那时候,他们才会愿意、也有能力来购买我们的脸盆、茶缸、暖水瓶,甚至自行车、缝纫机!”

    “这就叫‘以工馈农’,用工业产品和技术反哺农业;

    而农业发展了,乡亲们富裕了,就有了更强的能力来消费工业品,支撑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是‘以农养工’!

    这是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循环!

    而不是现在这样,工业品积压,乡亲们买不起,两头受困!”

    他看向搪瓷厂的干部和工人:“所以,你们厂的问题,不仅仅是窑炉和花纸。

    是要重新思考定位,打开思路,既要挖掘潜力,用巧思提升现有产品的附加值,开辟特色市场;

    更要眼光向下,看到广袤农村的潜在需求和为我们工业提供的广阔天地!”

    陈朝阳这番话,不仅指出了具体的技术和经营思路,更将一家工厂的困境,上升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清晰地勾勒出了“工农循环”的现实路径。

    车间主任和老师傅的眼神,从最初的愁苦和迷茫,逐渐变得明亮而充满希望。

    他们意识到,这位年轻的大领导,带来的不仅仅是批评,更有破局的新思维和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路径。

    ……

    苏州,临河传统丝绸作坊区

    与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