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风雪夜袭雪松坡:冰锋裂甲 (第2/3页)
即刻将其战备库存之首批BM-13‘喀秋莎’火箭炮系统及配套弹药,以最优先级通过一切可用运输手段,紧急发往朝鲜前线!”
命令发出,约瑟夫又看似随意地补充了一句,对华西列夫斯基说:
“通知远东军区,武器的具体接收和使用,由他们在前线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和‘最大化作战效能原则’全权协调决定。”
这句看似合理的话,却埋下了伏笔。
他没有明确说“务必交给志愿军”,而是强调了“发挥最大效能”,这给了远东军区操作的空间。
俄国远东军区司令部。
接到莫斯科“立即发货”的死命令和那句关键的“根据战场实际情况和最大化作战效能原则”的指示后,司令官马利诺夫斯基元帅与幕僚们迅速解读出了“精神”。
“战场实际情况?” 马利诺夫斯基指着地图上,即将被重重红箭头包围的“鹰愁涧”“长津湖”,
“陈朝阳的部队被快两万美韩军铁桶合围,自身难保!
把宝贵的喀秋莎送进那个冰窟窿?别说发挥作用,恐怕没到地方就被美军飞机炸成废铁了!
这叫什么‘最大化作战效能’?这叫自杀式浪费!”
政治委员深以为然:“金成柱同志那边,刚刚承受了野蛮空袭,损失惨重,正需要强有力的支援来稳定军心、重整防线。
朝鲜人民军同样在浴血奋战,而且他们的指挥体系尚存,后方相对稳定。
把火箭炮交给他们,部署在更安全的后方或用于稳固江界防线,既能有效支援前线,又能避免无谓损失,还能巩固苏朝关系。
这才是符合‘最大化作战效能’和‘战场实际情况’的选择!”
情报主管补充:“我们的评估与莫斯科一致,陈朝阳旅成功突围的可能性极低。
不能把如此重要的武器赌在一个即将消失的包围圈里。”
共识瞬间达成,一份加密电令发往驻朝顾问团安德烈处:
江界附近,安德烈隐蔽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