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2章 水下暗桥 (第2/3页)
—十二辆深绿色的“铁牛”卡车。
不是拖拉机似的短小,它们比常见的苏式嘎斯或美式道奇更显厚重粗犷,车头宽大,轮胎是特制的宽纹雪地胎,覆盖着一层薄冰和泥浆,却透着一股沉稳的力量感。
一些技术骨干和警卫连的战士正围着它们忙碌。
陈朝阳的目光扫过这些“铁牛”,心中稍定。
这是他一年多来心血凝聚的成果之一。
得益于昌平焦化厂的副产品深加工,这些“铁牛”使用了特制的低凝点柴油和添加了石墨粉的防冻润滑油,能在辽西走廊的严寒中启动。
车体结构也做了加强,底盘更高,传动系统更耐造,为的就是应对朝鲜恶劣的道路和气候。
“首长!”徐卫华小跑过来,脸上沾着油污,却眼神晶亮,
“‘铁牛卡车’状态检查完毕!十二辆,油水加足,引擎预热正常!
拖曳钢索、备用件清点无误!
通信班报告,‘长城线’电台已架设完毕,随时可与昌平联络!”
“好!”陈朝阳点头,转向旁边一脸惊疑不定的吴有三,“吴副部长,渡江工具清单?”
吴有三连忙递过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潦草地写着:
可用中小型木船约30艘,且部分破损需修补
可用筏子:临时可扎制,数量不定
浮桥:上游3号、下游7号两座简易浮桥,白天被炸损,夜间抢修后勉强可用,通行能力极差。
江面情况:气温骤降,局部浅滩或有薄冰,但远未到可安全通行的程度。
陈朝阳眉头紧锁。
浮桥是活靶子,木船运力小且易翻覆,筏子更不稳定。
指望这些传统手段,别说24小时,48小时也未必能把足够的物资送到354团手上。
“我们的‘铁牛’,必须直接过江。”陈朝阳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直接过江?!”吴有三眼睛瞪得溜圆,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
“陈部长,这江面……冰层根本承不住卡车啊!而且对岸情况不明,万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