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2章 快战72小时 (第2/3页)
声音依旧沙哑但带着一种务实的冷静:
“马先生所说‘伏龙肝’…我略有耳闻,古籍《名医别录》、《本草纲目》确有收载,谓其‘性温,主止血、止泻痢’。虽无现代药理阐明其机制,但或与其经火久煅,富含矿物质,能吸附毒素、收敛固涩、甚或调节肠道功能有关?
眼下…确无更好选择。我同意,可紧急小规模制备一批,附明确说明和‘效果未经验证,谨慎使用’的警示!总归是…多一条路。”
“还有一味井底泥,或可一试!”马先生继续补充道:“井中泥则是指井底沉积的淤泥,多取常年积水的老井之泥,古人认为其性寒凉,可清热解毒。
中医记载其能治疗热毒病症,如小儿丹毒、烫伤、痈肿等,外用时可敷于患处,通过寒凉之性缓解局部热痛。”
“好!”陈朝阳当机立断,“赵鹏!立刻通知下去!发动各乡村,紧急搜集老灶的‘伏龙肝’!要真货!按马先生说的标准取!
集中到县里统一焙干研粉!装防潮密封的陶罐或厚纸包!贴好标签和用法!
井中泥,之法书信一并告知南方部队,就近获取!这边‘金蒜’生产一刻也不能停!”
昌平,瞬间拉响了最高级别的战备警报:
硫磺皂车间内 灯火通明。张文杰亲自带人,将仓库角落里最后一批硫磺皂和硫磺粉清点出来。
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将硫磺皂用油纸包裹,整齐码放于防潮木箱内;
硫磺粉则装入密封的陶罐,再塞满消毒稻草减震。这批救命的基础物资,作为第一批,在李毅信到的当天下午,就被火速送上了南下的军列。
“金蒜”工厂: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所有蒸馏装置全功率开动,浓烈刺鼻的蒜味几乎笼罩了整个小汤山片区。
徐卫华嘶哑的吼声在厂房里回荡:“火候!控温!过滤要快!分装要准!”工人们和临时抽调来的学生、民兵,眼睛熬得通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