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6章 20名专家更是20个团队 (第2/3页)
、所长!”
他声如洪钟,斩钉截铁:
“你就告诉他们,这是我罗重文,是华北局,给你背的书!给你撑的腰! 记住!你的根在昌平,战场在车间地头!但这双眼睛,得给我盯住整个华北的棋盘!
脑子,得给我谋划全局的胜负!试点试什么?就试你这‘立足一县,胸怀全局,谋定而动’的胆魄与本事!”
陈朝阳心神剧震!这已远超简单的复职!“特别技术顾问”+“军工协调委员”的身份,在县级职务之上,为他架起了一座直通大区决策层的桥梁,赋予了一把撬动华北资源的战略杠杆!
他再次挺胸,敬礼,誓言如金铁交鸣:
“保证以昌平试点为基,不负华北重托!”
吉普车引擎轰鸣,卷起一阵烟尘,缓缓驶离。陈朝阳紧握着复职决定与烫金的聘书,如同握着滚烫的使命与沉甸甸的未来,肃立在路旁,目送着车辆远去,直到那抹烟尘彻底融入远方的地平线。
晨风吹拂,带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他转过身,望向沐浴在朝阳下的昌平大地——田野间已有早起的农人开始劳作。
前路依然荆棘密布,挑战如山。但此刻,他的目光无比坚定。火种已得,虎符在握,试点的大旗猎猎作响。
一场立足昌平、辐射华北、关乎国运的宏大试验,就在这个盛夏的清晨,正式拉开了帷幕。
两个星期的协调,华北局那200吨优质钢材的调拨单,转辗东北大地,于东北局盖章批示,在几天后便送到了陈朝阳的案头。
纸张上鲜红的大印和“鞍钢”的标识,无声诉说着这份资源的珍贵与份量。
在百废待兴的华夏大地上,这绝非战场上回收弹壳、破枪管熔铸的“再生料”,
但不可否定的是那些破铜烂铁,实实在在的在昌平南口机械厂初期的艰难时刻,解决了许多问题,比如打制些粗笨农具和低要求零件,而此次物资是鞍山钢铁厂高炉里流淌出的、成分稳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